国考1号3·9月卷1·高中2025届毕业班入学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国考1号3·9月卷1·高中2025届毕业班入学摸底考试语文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6天舟高考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1、2024国考1号2语文
    2、2024年国考1号5语文答案
    3、国考1号2024语文答案
    4、国考1号2024语文2
伦理教育,这是儒家的中庸中重视“等”与“仁爱”的进取精神的体现。【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从“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置不入冷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和材料一中的“肯定万物之生、肯定万物‘各正性命’的合理性,必然要给予万物自然生长的空间”可见,孟子的回答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万物并育”的思想,“不自然生长的空间。从“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和材料一中的“没有发展的权利,其他权利也无由产生。以生存和发展为基本权利的中庸,必然以“和”为主要手段,因为冲突与争斗,首先冲击的就是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权利”可知,孟子认为行王道应发展农业保障百姓基本生活,这是儒家的中庸中重视“生存”“发展”权利的进取精神的体现,如此才能实现万物并育的理想。从“谨摩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和材料一中“以万物并育为理想的进取,是重视“等”与“仁爱”的进取”可知,孟子认为行王道应重视学校教育和伦理教育,这是儒家的中庸中重视“等”与“仁爱”的进取精神的体现。6.B【解析】B.“茫然不解”有误。应该是对林风眠的画作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故选B。7.A【解析】A.“句①运用比喻的手法”错,“帅劲儿”一词赋予苏派写实的笔触和颜色以人的形象,故句①运用应为比拟。故选A。8.(1)前半部分写对林风眠认识的转变是为了表现读者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认识有一个过程,需要在不断的沉淀中达到与艺术作品的交流和相互认可;后半部分写重读《赤壁赋》的经历,之前没读懂的地方有了新的领悟,有了沉淀和提升,这与前半部分传达的道理是相通的。(2)这两部分内容不同,但都服务于文章的主旨,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9.(1)艺术品都要经历历史的沉淀,这是一个不断被重新理解和认识的过程;作为读者的我们也在经历沉淀,这是在对艺术品的阅读欣赏中逐渐积累和实现的;(2)经过沉淀,读者与艺术品得以相互交流、沟通,读者深入认识了艺术品,也相当于获得了艺术品的认可。(3)读者经过沉淀开阔了眼界,提升了鉴赏力,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品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10.CEG(每答对一点得一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然而人们一再称赞的礼,最可贵之处在于能将罪恶断绝于未形成之前,从细微之处推行教化,使天下百姓日益趋向善良远离罪恶而自己却还没有觉察到。“曰云者”为固定句式,其后C处断开;“贵绝恶于未萌”和“起教于微”都是状语后置句,分别在EG处断开;故选CEG。1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文采;比喻曲折隐蔽的含义。句意:言辞具有文采。/话里有曲折隐蔽的含义。答案第2页,共7页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