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名校大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第一次联考(月考)语文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6天舟高考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1、全国名校大联考2023-2024学年度高三第二次联考
2、全国名校联考2024第二次
3、2024全国名校大联考
4、2023-2024全国名校大联考第二次联考
5、全国名校联考2024高三第二次联考
6、全国名校大联考2023-2024学年度高三第一次联考
7、全国名校联考2024
8、全国名校大联考2023-2024
9、全国名校大联考2023-2024学年度高三第一次联考
10、2024全国名校联考卷
语文试题)
月考卷语文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昭乎日月不足为明,崒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当殷之亡、周之兴,微子贤也,抱祭器而去之。武王、周公圣也,从天下之贤士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未尝闻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般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由是而言,夫岂有求而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节选自韩愈《伯夷颂》,有删改)材料二:事有出于千世之前,圣贤辩之甚详而明,然后世不深考之,因以偏见独识,既失其本,而学士大夫共守之不为变者,盖有之矣,伯夷是也。夫伯夷,古之论有孔子、孟子焉。以孔、孟之可信而又辩之反复不一,是愈益可信也。孔、孟皆以伯夷遭纣之恶,不念以怨,不忍事之,以求其仁,饿而避,不自降辱,以待天下之清,而号为圣人耳。然则司马迁以为武王伐纣,伯夷扣马而谏,天下宗周而耻之,义不食周栗,而为《采薇》之歌。韩子因之亦为之颂以为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是大不然也。夫商衰而纣以不仁残天下,天下孰不病纣?而尤者,伯夷也。尝与太公闻西伯善养老,则往归焉。当是之时,欲夷纣者,二人之心岂有异邪?及武王一奋,太公相之,遂出元元于涂炭之中。伯夷乃不与,何哉?盖二老,所谓天下之大老,行年八十余,而春秋固已高矣。自海滨而趋文王之都,计亦数千里之远,文王之兴以至武王之世,岁亦不下十数,岂伯夷欲归西伯而志不遂,乃死于北海邪?抑来而死于道路邪?抑其至文王之都而不足以及武王之世而死邪?如是而言伯夷,其亦理有不存者也。且武王倡大义于天下,太公相而成之,而独以为非,岂伯夷乎?天下之道二,仁与不仁也。纣之为君,不仁也;武王之为君,仁也。伯夷固不事不仁之纣,以待仁而后出,武王之仁焉,又不事之,则伯夷何处乎?余故曰,圣贤辩之甚明,而后世偏见独识者之失其本也。鸣呼,使伯夷之不死,以及武王之时,其烈岂独太公哉!(节选自王安石《伯夷论》,有删改)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韩子A因之B亦为之C颂D以为E微二子F乱臣G贼子H接迹于后世【答案】BDF(每处1分。涂黑超过三处,整题不给分)【解析】原文标点为:韩子因之,亦为之颂,以为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使跟随,与《鸿门宴》“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中“从”字的意思相同。B.扣,牵住,拉住,与《赤壁赋》“扣舷而歌之”中“扣”字的意思不同。C.尤,尤其,与《陈情表》“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中“尤”字的意思不同。D.趋,奔赴,与成语“趋之若鹜”“逐名趋势”中“趋”字的意思不同。【答案】C【解析】两个“尤”字都译为“尤其”。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韩愈看来,伯夷反对伐纣和耻食周粟之举,不仅是符合“义”的特立独行,更是深明君臣大义的臣下对“道”统的崇奉和维护。B.韩愈比较了伯夷与微子的品行,盛赞伯夷是天地之间、古往今来最不顾世俗非难的人,他的精神与日月、泰山、天地相比而丝毫不逊色。C.王安石此文,针对司马迁及韩愈《伯夷颂》有关伯夷的记述和评论展开辩驳,体现了王安石不盲从权威、不苟顺流俗的理性精神。D.王安石认为,伯夷是姜太公一类的人物,不满商纣暴政又德高望重,如果活到武王时期并辅佐武王,其功劳成就将完全不逊于姜太公。语文六第5页(共9页)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