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兵团地州学校2023-2024学年度高一金太阳第一学期期末联考(24-269A)语文试题
[新疆]兵团地州学校2023-2024学年度高一金太阳第一学期期末联考(24-269A)语文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6天舟高考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金华十校2023一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调研考试高二语文试题卷注意:本卷共四大题,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按规定用笔将所有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①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从目的看,它既是无功利的,也是功利的。②文学是审美的,这就是说,文学往往是无功利的。无功利,或称无利害,指人的活动并不寻求实际利益的满足。而审美的无功利性表现在,审美并不寻求直接的实际利益满足。也就是说,在文学活动中,无论作家还是读者在创作或欣赏的状况中都没有直接的实际目的,并不企求直接得到现实利益。丹麦批评家勃兰兑斯举过一个例子说明文学的无功利性:③“我们观察一切事物,有三种方式一实际的、理论的和审美的。一个人若从实际的观点来看一座森林,他就要问这森林是否有益于这地区的健康,或是森林主人怎样计算薪材的价值;一个植物学者从理论的观,点来看,便要进行有关植物生命的科学研究;一个人若是除了森林的外观没有别的思想。从审美的或艺术的观点来看,就要问它作为风景的一部分其效果如何。”④出于实际目的的人,自然关心森林如何带来物质财富;出于理论探究的人,为森林的科学研究价值所吸引;而出于文学观察的人(如诗人),则以“审美的或艺术的观点”深深地沉浸于森林外观的美景之中。显然,商人由此激发财富欲,科学家升起探索欲,这两种都是功利的;文学家则获得审美体验,这是无功利的。所以康德讲:“那规定鉴赏判断的快感是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一个关于美的判断,只要夹杂着极少的利害感在里面,就会有偏爱而不是纯粹的欣赏判断了”。康德这一审美无功利说诚然存在忽视审美的某种功利性的偏颇,但毕竟有其合理的一面:审美在其直接性上是无功利的。由于是无功利的(即无利害的),文学才能是审美的。换言之,审美的正是无功利的。⑤文学的这种无功利性集中体现在作家的创作活动和读者的阅读过程中。刘勰讲“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正是强调创作中要舍弃直接的功利考虑而以淡泊、宁静之心对待。朱熹认为,举世学诗者之所以难以出好诗,“只是心里闹不虚静之故”,“心里闹如何见得”。这里的“心里闹”指功利考虑,“虚静”就是无功利之心。在朱熹看来,只有“虚静”或“心虚理明”才可能作出好诗。读者也需要保持无功利目的才能进入文学的审美世界。“中国人看小说,不能用赏鉴的态度去欣赏它,却自己钻人书中,硬去充一个其中的角色。所以青年看《红楼梦》,便以宝玉、黛玉自居;而老年人看去,又多占据了贾政管束宝玉的身分,满心是利害的打算,别的什么也看不见了。”(鲁迅语)所谓“满心是利害的打算,别的什么也看不见了”,是指读者抱有实际功利目的,致使无功利的“审美距离”消失,从而无法“欣赏”小说的美。这些似乎说明,文学总是无功利的。十校高二语文试题卷一1(共8页)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