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河南省中考信息押题卷[试题卷](三)3答案(语文)

2024年河南省中考信息押题卷[试题卷](三)3答案(语文)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4天舟益考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1、2024年河南中考信息卷
    2、2024年河南省中考命题信息原创卷(四)
    3、2023-2024河南中考信息专刊
    4、2023-2024河南中考信息考试
    5、2024河南省中招重点初中模拟联考信息卷
    6、2023-2024河南中考信息技术vjc
    7、2024年河南省中招考前信息调研试卷
    8、2023-2024河南中考信息卷怎么样
    9、2024年河南省中考压轴信息b卷
    10、2024年河南中考信息卷数学答案
作,才能使庄稼获得丰收。假若“无为”就是听任水自流,坐待苗自长,那么即使圣王也不可能坐收“无为而无不为”之功效。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准南子》还进一步区分了“塞而无为”与“通而无为”。前者指人们对于事物采取无所用心、无所事事的态度。后者指的是人们在通晓、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的“无为”。“塞而无为”是真正的无所作为,“通而无为”则是不“强为”。《淮南子》举例说,若试图用火烤干水井,试图让准河水倒灌八公山,从自己的主观意志出发而违背自然规律,那就是老子所反对的“有为”“强为”。简言之,“无为”就是“不易自然”,即不人为改变自然,“无为而治”其实是遵循事物自然规律的“有为而治”。“通而无为”则是由于通晓事物运行的规律而不做违背规律的事。这可以说是《淮南子》对老子“无为而为不为”思想的申明、发挥甚至某种程度的超越。老子提出“辅万物之自然”,而《准南子》则进一步提出“通”万物之自然,即认识、掌握万物运行的自然规律,从而在此基础上实现无为而治。可见,先秦之后,老子的“无为”思想不仅绵延赓续,而且在政治思想领域引发出堪称真知灼见的新见解。从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到《准南子》的“通而无为”,这种思想至今仍然能给现代人类以有益的启迪。从微观层面看,“无为”智慧能够被运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等实践活动之中,警示人们不要从主观意志出发而盲目地“有为”“强为”,引导人们致力于“通而无为”,在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顺势而为、有所为有所不为。从宏观层面看,这种“无为”智慧能为现代人类如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提供启示。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成功和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在利用、控制、改造自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无论科学技术进步到何种程度,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控制、改造都不能够从主观意志出发而盲目地“有为”“强为”,不要以为当代人类凭借科学技术就可以对自然界为所欲为。不明白这个道理,不致力于与自然界和谐相处,人类的行为就会由于违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而受到自然的惩罚。(摘编自余秉颐《从“无为而无不为”到“通而无为”》)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先秦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治”的治国主张,体现了其高超的政治智慧,这种主张源于其“道法自然”的哲学理念。B.刘安所说的“帝王之道”,其实质是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这种“无为”并非“感而不应,攻而不动”的无所作为。C.《准南子》认为,老子“无为”思想的本质是顺应自然,人的任何“有为”之举往往会使事物的发展最终适得其反。D.同样是“无为”,“通而无为”迥异于“塞而无为”,前者是通晓、尊重规律的不“强为”,后者则是真正的无所作为。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老子主张“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意味着他并不否认人可以辅助自然,而是强调辅助的前提首先是人要顺应自然。B.如同老子一样,《准南子》主张“无为”,其实质并不是任其自然,而是在顺其自然的前提下,努力发挥人的才智去有所为。C.《淮南子》提出的“不易自然”“有为而治”“通而无为”三大思想,在某种程度上超越高二语文学科试题第2页(共9页)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