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2024届高考冲刺卷(一)1语文(B)答案
高三2024届高考冲刺卷(一)1语文(B)答案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6天舟高考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
1、2024高考冲刺卷四语文答案
2、2024年高考冲刺模拟试卷语文试题四
3、2024高考冲刺优秀模拟试卷汇编45套语文答案
4、2023-2024高考语文冲刺卷四
5、2024年高考考前冲刺卷4语文
6、2024高三冲刺联考语文
7、2024高考冲刺试卷(一)语文
8、2024年高考冲刺模拟试卷语文试题(三)
9、2024年高考冲刺卷(全国卷)语文四
10、2024年高考冲刺模拟试卷语文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3分)CI(“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表示“从君卿以下直到民百姓”这一范围,语意完整,且“自…以下至于…”结构相对固定,故需在C处断开;“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两句结构相似,运用结构分析法,可在“心”的后面F处和“实”后面I处断开。)11.(3分)C(“意思相同”错误。“蒙罪者众”中的“蒙”是遭受、蒙受的意思,“蒙故业,因遗策”中的“蒙”是继承的意思,所以意思不同。)12.(3分)B(“材料一回顾了历史上虞、夏、汤、武至秦以德政统一天下的艰难历程”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内容可知,虞、夏、汤、武是以德政统一天下,而秦则是以武力统一天下。)13.(8分)(1)(4分)然而帝王基业的兴起,却源自民间,大家联合起来讨伐攻打秦,其阵仗声势超过(夏商周之时)的三代。(“阁巷”,民间,乡里;“合从”,联合;“铁”,超过。关键词每处1分,句意1分)(2)(4分)因此统治人民的方法,就是要专心致力于使他们安定罢了。(“牧”,统治、治理;“务”,致力于;“安”,使…安定。关键词每处1分,句意1分)14.(3分)秦朝兴盛的原因:历代君王重视武力,蓄积国势。(1分)秦朝衰败的原因:①秦朝君主无道,百姓深受其苦;②天下豪杰合力讨伐。(2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3分)C(“‘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两句运用对比的手法”错误,诗句意思是:丈夫临别时手提宝剑,救边而去,在家中仅留下了一个虎皮金柄的箭袋。前一句用“提剑”这一动作就刻画了丈夫为国慷慨从戎的英武形象,后一句思妇用丈夫留下的饰有虎纹的箭袋寄托情思,排遣愁怀,前后句并非“对比”。)16.(6分)理解:诗句所描写内容与客观现实不符,却能突出对象的特征,强烈地表现诗人非同寻常的情感。(2分)《北风行》中“燕山雪花大如席”一句正是使用了夸张手法的典范句子,描写了燕山的雪花大如同席子,这是生活中绝不可能发生的事,但诗人正是通过大胆的想象,以“席”来写雪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花大、密的特点,渲染出了严冬的淫威,极写边疆的寒冷,为下文写幽州思妇对远在长城的丈夫的思念与担心做好铺垫。《将进酒》中“与尔同销万古愁”以夸张手法写出万代愁苦集一身,不合生活真实情况,从而将万古愁这种传统文化中的悲剧情感转化为一种豁达和乐观的情感,强烈表达出作者人生失意却依然潇洒自信的豪情。(4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6分)(1)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2)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3)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18.(3分)C(文中画线句子的“是”的用法是动词,表判断。A项,与“的”字配合使用,有强调的作用。B项,用在句首,加重语气。C项,为动词,表判断。D项,为代词,这样。)19.(4分)①原句连用四个叠词,突出黄河流域面积大、河水浑浊、水量丰沛的特点,使语言音韵和谐,情感充沛。改句“浩荡茫然、滂沱丰沛”用词一般,缺少韵律美。②原句“…然”四个句式连用,构成排比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烈,增强了语势,内容上突出了黄河的磅礴气势。改句采用单句表述,缺少形式美。③原句形式上采用短句,简洁明快,感染力强,有利于抒发对黄河母亲的热爱之情。改句是长句,没有原句简洁。④原句把四个定语后置,强调突出黄河作为中华民族发祥地的气势,改句是主谓句,没有强调突出。(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20.(6分)示例:①回归大众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②还有一些需要改进之处③就是回归对孩子生命直觉的引导(每空2分)21.(4分)当代西方美学已出现了“生活转向”,即突破单纯聚焦于艺术的局限,转向对自然与生活的关注,由此掀起了“环境美学”“生活美学”的新潮。(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单纯突破聚焦于艺术的局限”应改为“突破单纯聚焦于艺术的局限”;二是介词缺失,在“自然与生活的关注”前面加上“对”;三是搭配不当,“展开…新潮”应改为“掀起…新潮”。)22.(3分)C(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A项,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B项,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C项,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D项,运用了通感、拟人的修辞手法。)高二语文期末试题-答案-2(共3页)》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