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2024年全国高考·模拟调研卷(五)5文科综合XN答案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4天舟益考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1、2024全国高考调研模拟卷四文科综合
2、2024高考模拟调研卷文综四
3、2024年全国高考调研模拟试卷(五)文科综合
4、2024全国高考调研模拟卷4
5、2024全国高考仿真模拟卷文科综合5
6、2024年全国高考调研模拟卷二文综答案
7、2024年全国高考调研模拟试卷四
8、全国卷模拟试题2024年文综
9、2023-2024高考模拟调研卷文综二
10、2024模拟调研卷五文综
5文科综合XN答案)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先秦民族认同感的增强,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渗透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突出基础性、综合性考查要求。【解题分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商朝时尚未有“中土”与“四方”的一体观念,至西周时,已有子包含“中土”与“四方”的“天下”观这表明西周时期,社会上已初步有了华夷一统的民族整体意识,这一变化出现的重要原因是部族交流的增多,民族认同感的增强故C项正确。贵族体制的形成与民族认同感增强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项;君王政策的开明不能解释华夷一统民族观的形成,排除B项;商代时期,铁犁牛耕尚未出现,更谈不上推广,排除D项,【概念说明民族认同就是社会成员对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觉认知,一般是对共同祖先的认同或共同文化渊源上的认同。民族以同是一个民族构成中至关重要的因素,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和精神基础。从历史发展来看,民族认同包括血缘民族认同、文化民族认同、区域民族认同和国家民族认同等不同形式。在单一民族国家,民族认同往往与国家认同是重叠的、同一的。但在多民族国家内部,可能有着不同的民族认同或同一民族认同背景下的不同分支,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或“国家认同”是维护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的重要基石。25.B【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秦朝的文书制度,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解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书在秦朝统一的中夹集权国家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材料中“《秦律十八种·行书》”“对邮人家庭出身、身体状况、品行进行了严格规定”等信息表明秦统治者对文书传递人员的重视和严格要求此娄旨在保障文书运转的畅通,并不是有意照顾老弱病残人士,故材料中的相关规定有利于提升国家治理效能,B项正确,排除D项。宣传大一统思想和文书档案保管与文书传递没有直接联系,排除A、C两项。26.A【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唐宋时期南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片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解题分析】由图片中两个时期丝织业中心的分布信息可知秦汉时期和唐宋时期,南北方丝织业都取得了较大发展,在丝织业中心分布上呈现由主要集中于黄河流域向南方长江流域转移的趋势,这一信息折射出南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成就突出,全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趋势,故A项正确。在图片所示时间跨度内,封建国家既有大一统时期,也有分裂、动荡时期,“国内社会秩序趋向稳定”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了丝织业的发展,并没有反映丝织业简品化程度和账途贩运的信息,排除C、D两项。【图片类选择题的一般解法】(1)认真审读图片材料,从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充分利用有效信息。(2)找到突破口后,再重现教材相关内容,理清图片材料与教材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然后再根据设问审读备选项。(3)审读备选项时,对掌握到的信息要辨其真伪、虚实、异同,尽可能地排除无效信息,以便正确运用所学知识去理解、判断和比较,最终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27.B【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清代经世致用思想,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认识和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解题分析材料中“背离了儒学的经世趣旨”“‘万马齐暗'的泥潭”等信息表明明清之际儒学陷人了空谈义强,脱离实际的境况为摆脱这一境况,顾炎武等人提出经世致用思想,故B项正确。“西学东渐”潮流的兴起、“格物致知”理论的传播、文化的交融都无益于改变材料所述儒学面临的境况,排除A、C、D三项。28.D全国100所名校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参考答案第5页(共8页)【22·ZX·MNJ·文综(七)·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