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三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24·G3DY·历史-R-必考-QG 历史(一)答案预览
2024年高三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24·G3DY·历史-R-必考-QG 历史(一)答案预览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6天舟高考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君主专制以及奖励军功,与材科无关,排除B、C、D项。故洗A项。8.【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战国一位思想家既重视礼治,也重视法治,即礼法并范,这是荀子,故选C项;孔子强调为政以德,重视礼治,排除A项;孟子行仁政,重视利仪教化,排除B项;韩非子提倡法治,不主张礼治,排除D项.9.【答案】B【解析】据材料“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结合所学可知,道家老子在政治上追求小国寡民,与材料描述简单自然的农耕生活相符,故选B项;材料中“无君无臣”的思想,与儒家思想主张君臣有序不相符,排除A项;材料中“恢尔自得,不竞不营”与法家恩想主张严格的法治不符,排除C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人人等,与材料中明显的个性化生活状态不符,排除D项。10.【答紫】D【解析】根据题干“户有二丁以上不分者,倍其赋“可知,商鞅变法推行家有二男则分户的“分异”令,以刺激小农户数量的增加及其生产积极性的提高,故D正确。A.“小国寡民”思想是道家学派老子的思想,与商鞅变法不符,故A错误。B题干信息不能体现扶植新兴地主成长,故B错误。C,题干没有涉及按军功授爵位,故C错误。11.【答案】A【解析】“隐瞒不报仓库粮草的或隐匿田赋的,要处以盗窃罪。如主管官吏不加惩治或知情不报,则与罪犯同罪”说明有严格的执政程序,并以法律进行保障,从而规范行政,故选A项;“如主管官吏不加惩治或知情不报,则与罪犯同罪”可以看出其目的是督促官吏认真执行,而质点不是重点保护国家财产,排除B项;“隐瞒不报仓库粮草的或隐匿田赋的,要处以盗窃罪”体现的是保证国家行政的正常进行,而不是对群众的控制,排除C项;“隐瞒不报仓库粮草的或隐匿田赋的,要处以盗窃罪。如主管官吏不加惩治或知情不报,则与罪犯同罪”这样的规定可以促进各级官员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做事,各司其职,保证中央集权的秩序,而不在于树立法律的权成,排除D项。12.【答袋】C【解析】由材料“要求有一样的长度和宽度”“遵守统一规范”可知秦统一六国后,采取措施统一度量衡,目的是巩固国家统一,故选C项;度量衡不属于社会风俗,排除A项;统一度量衡的标准和规范是材料所反映的现象,而非现象背后的目的,排除B项;度量衡与经济活动等有关,与提高行政效率直接关系不大,排除D项。13.【答案】C【解析】秦朝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活动要涉及到交通、物质基础、法律、行政制度和社会组织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而这些都需要中央集权制度的保障,所以主要原因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故选C项;关中地区经济的繁荣只与“强行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至咸阳”有关,但是题干中的人口迁徙活动还包括“向丽邑(今陕西临潼入云阳(今陕西浮化人、北河(今内蒙古中部)、榆中(今陕西北部)等地移民超十万户”,所以A属于以偏概全,且不能体现出政府强行迁徙的特征,排除A项;法律体系完备只能为政府强行迁徙民众提供法律保障,而这些措施顺利实施的主要原因不在于法律,而在于中央集权体制的作用,排除B项:驰道交通的发达为人口迁徙提供了保障,但并不是政府强行迁徙民众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14.【答案】B【解析】由材料信息汉宣帝时期5位丞相中有4人出身掾史文吏,经学之士有1人,到了汉成帝时期,经学之士出身的丞相有3位,哀帝时期,5位丞相中有4位都出身于经学之士,经学之士担任丞相的人数不断增加,说明西汉后期儒学的影响力不断增强,故选B项;材料强调丞相的出身,察举制是国家选拔人的制度,与丞相出身没有关系,排除A项;材料中外戚宗室出身的丞相只有1位,说明世家大族的兴起不是决定丞相出身的决定因素,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无法推知皇权专制的强化,排除D项.15.【答案】C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历史答案(共4页)第2页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