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全国100所名校AB测试示范卷·历史[24·G3AB(新教材老高考)·历史-R-必考-GX]一试题

2024届高三全国100所名校AB测试示范卷·历史[24·G3AB(新教材老高考)·历史-R-必考-GX]一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6天舟高考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专项”测试一历史答案与解析1.C【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逐渐转变为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在氏族中出现了一些饲养大量畜群的原始家庭”“由家庭劳动所得的产品留在家庭公社之中,成为家庭的私有财产”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母系氏族社会晚期,产品分配随劳动方式变化而改变,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相关农业与畜牧业相结合的信息,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出现,使小农经济逐渐形成,小农经济是农业与手工业的结合,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牲畜饲养及其分配,无法说明生产资料私有制普遍化,排除D项。2.B【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汉初县廷少吏名目相对单一,到西汉中叶至东汉时期,县廷少吏名目众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两汉时期行政事务日趋复杂有直接因果关系,故选B项。材料说的是少吏名目,并非官员选拔,排除A项;两汉时期,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并非异变,排除C项;两汉时期,君主专制得到加强,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故而不选。3.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盛唐时期,很多诗人都亲自经历过边塞生活,时时不忘寻找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干,想通过建功立业而登上显赫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折射出盛唐时期士人昂扬进取的精神面貌,故D项正确。汉代,儒家思想主流地位已经确立,排除A项;材料没有相关民族交融方式灵活多样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无法折射文学艺术的转型,排除C项。4.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朝廷下诏,禁止官员与民争利,而且还有专门机构负责督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旨在保障经济秩序的稳定性,故A项正确。材料本身无法说明外贸发展与行政管理相分离,排除B项;材料没有相关重农抑商政策松弛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大商人在社会中地位的提高,排除D项。5.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顾炎武的主张本质上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这适应了由传统向近代社会转型的需要,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顾炎武激烈抨击理学思想,A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故而不选;材料没有相关西学东渐的信息,且顾炎武的思想是本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社会阶层之间冲突的弥合,排除D项。6.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鸿章在处理与列强关系上的做法客观上助推了外交近代化,故答案为D项。A、B两项表述与近代中国的外交史实不符,故而不选;C项表述中,“外交体系“的说法材料无从体现,故而不选。7.A【解析】材料信息表明,1904、1906、1912、1913年中国人新设棉纺织手工工场新装织机数总体呈增长态势,说明这一时期民族产业的生产规模扩大,故答案为A项。近代中国,自然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项;材料没有相关民众与市场联系日趋紧密的信息,排除C项;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且材料也无法体现,故而不选。8.B【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早期新文化运动倡导者把改造国民性的问题推进到了更加具体的阶段,提出了改造国民性的途径和方法,这相比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更深化了一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早期新文化运动倡导者的做法致力于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演进,故答案为B项。材料并没有否定戊戌维新和辛亥革命的功绩,排除A【琢名小渔·“专项”测试一历史答案第1页(共4页)】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