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生物[24·G3DY(新高考)·生物-SJB-必考-HEB]八试题
2024届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生物[24·G3DY(新高考)·生物-SJB-必考-HEB]八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6天舟高考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组织胺和其他化学物质,产生过敏症状,B正确;C.正常机体的抗体存在于血清中,而过敏反应的抗体吸附在特定细胞表面,C正确;D.过敏反应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蛋白质渗出,血浆渗透压下降,导致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上10.C升,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引起组织水肿,D错误。[错因分析]对于内环境的稳态理解不够,对于血液中酸碱衡的调节机制掌握不到位。[解析]A.运动强度大于b后,产生的乳酸可以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缓冲物质)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因此乳酸不会大量积累,也不会导致内环境pH持续下降,A错误:B.人体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消耗的氧气相等,无氧呼吸不消耗氧气,也不产生二氧化碳,故肌肉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量始终等于氧气的消耗量,B错误;C.据图可知,如果运动强度长期超过d,血液中乳酸水过高,会使肌肉酸胀乏力,C正确;D.分析题图曲线可知,cd段氧气消耗率较高,血液中乳酸水升高,因此该阶段既进行有氧呼吸也进行无氧呼吸,D错误11.[错因分析]缺乏生物实验思维,对免疫调节的过程掌握不到位,对免疫调节的机理不够熟悉[解析](1)器官移植后,细胞免疫会将移植器官中的细胞作为抗原进行攻击。所以供体肝作为抗原会诱导大鼠产生大量细胞毒性T细胞,发生免疫排斥。(2)术后短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有可能是因为肝移植手术操作本身所导致的,所以在计算生存率时,这些个体不应计数。(3)作为对照,丙组术后80天内大鼠存活率为100%,那就说明同品系不同大鼠个体间肝移植不发生免疫排斥,或排斥反应非常弱。而乙组是不同品系之间的肝移植,正常一定会发生免疫排斥,而乙组的存活率却接近丙组,所以推测乙组出现了免疫耐受。(4)①图1中甲组大鼠存活率下降,说明免疫排斥在增强,图2中甲组大鼠在第3一7天L一2的表达量显著增高,可见L一2量增高与免疫排斥反应的变化是一致的。对移植器官的免疫排斥是由细胞免疫来执行的,所以推测L一2可能是促进了甲组大鼠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进而增强免疫排斥的。②图2中乙组大鼠初期的L一2量非常高,但变化趋势是在减小,结合题中信息“发现大量T淋巴细胞的调亡”,可推测L一2量与T淋巴细胞调亡之间有关联,高表达量的L一2诱导了T淋巴细胞凋亡,使细胞免疫减弱,建立免疫耐受。③验证“高表达量的L一2诱导了T淋巴细胞调亡”。根据假说一演绎法,如果上述推测正确,可以得到L品系大鼠体内的L一2量非常少时,T细胞不易调亡,细胞免疫会较强,大鼠的存活率应该会非常低(类似甲组存活率,不同于乙组存活率)。因此,选用L一2合成缺陷的L品系大鼠(体内的L一2量非常少)重复乙组实验,并与甲、乙两组大鼠生存率进行比较可验证推测[答案](1)抗原(2分)细胞毒性T(2分)(2)移植手术(手术)(2分)(3)同品系大鼠间肝移植不发生免疫排斥(3分)(4)①免疫排斥(1分)促进(1分)乙(2分)(3分)③L-2合成缺陷(2分)②诱导T淋巴细胞凋亡12.[错因分析]对内环境的成分不熟悉,对各成分的物质运输的关系掌握不到位,对题中的图形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解析](1)内环境是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组成的,图中①~③中属于内环境的有②组织液和③血浆;据图可知,集合管细胞之间通过封闭小带紧密连接,有效防止了组织液(②)与(集合管内的)原尿的混合。(2)若图中“某种刺激”引起尿量减少,则该刺激可能为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刺激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抗利尿激素(ADH)的释放量将增加;激素需要与受体结合才能起作用,由于X能与ADH结合,故推测X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3)分析题意可知,AQP是水通道蛋白,故水分子通过AQP快速通过细胞膜的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AQP2是水通道蛋白,其与分泌蛋白的区别在于:分泌蛋白是被囊泡包裹着的,而水通道蛋白则位于囊泡膜上;正常人一次性快速饮用1000mL纯净水,重吸收水减少,所以b将受体蛋自运回细胞,减少对水的重吸收,b过程将会增强,并导致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降低。(4)据图分析引发人体尿崩的原因有:①下丘脑的损伤导致合成和分泌的抗利尿激素量不足;②ADH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减少尿量,若自身产生的抗体与ADH受体特异性结合或ADH受体含量减少,导致集合管细胞对ADH不敏感,则会导致尿崩;③控制合成AQP2的基因表达受抑制,导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