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全国100所名校AB测试示范卷·历史[24·G3AB(新教材老高考)·历史-R-必考-GX]一试题
2024届高三全国100所名校AB测试示范卷·历史[24·G3AB(新教材老高考)·历史-R-必考-GX]一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6天舟高考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来生产,如果小农对市场的连接并不顺畅,那么他们的市场参与就是有限的,不仅会缺乏商业导向,而且还会对商业环境造成很大的风险”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需要政府进行政策规范服务和正确引导,故选C项。A、D两项材料并未反映,故排除;B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排除。16.B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传承的特点。根据材料“目击贡绫户,有终老不嫁之女”“子孙及内外姻族近百数家”“州惟两家能织,相与世世为婚姻”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现象的出现可用于印证中国古代手工业传承具有封闭性的特点,故选B项。其他三项材料并未反映,故排除。17.A考查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教育的发展。根据材料“从1833年起,英国政府开始为初等教育拨款,并且逐年增加,1880年正式规定初等教育为免费教育”“其目的在于向各行业的工人、技师提供学物理、化学的经费和机会”“这类职业技术学院在1826年只有学校100所,而到1840年,已超过了300所”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英国教育的发展主要是为了满足工业化阶段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故选A项。B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排除;C、D两项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18.C考查中国人工智能的应用。根据材料“2017年全球人工智能投融资总规模达395亿美元,融资事件1208笔,其中中国的投融资总额达到277.1亿美元,融资事件369笔”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人工智能在商业化应用方面在全球范围内占据较大比例,故选C项。其他选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排除。19.B考查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根据材料“赊丝于机户,即收其绢”“取丝于行,代纺而受其值,谓之料经”“都对渔帮放款,约定以所获鲜、咸水产抵偿借款”等信息并结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明清时期商业资本向生产领域的渗透,故选B项。“高度专业化”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A项;C项仅从材料无法判断,故排除;D项材料并未涉及,故排除。20.D考查国际贸易。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国和农业国间的贸易虽有所下降,但仍然占据较大比例,农业国间的贸易虽有所上升,但仍占据较小的比例,工业国间的贸易占据较大比例,这反映出工业国在世界出口贸易中占据绝对优势,体现了国际贸易分工的不衡性仍然存在,故选D项。A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排除;B项材料并未反映,故排除;C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排除21.A考查美国的城市化。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美国100个最大城市规模中,中小城市一直占据较大比重,故选A项。B项并不能从材料中得出,故排除;C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排除;D项材料并未反映,故排除。22.D考查中国人对铁路的认识。根据材料“铁路一开,百废俱兴,人货运载,为有形之利;风气开通,才智增长,工商奋兴,穷民有业,上下情通,百事迅速,为无形之利。其收运费,有形之利犹小;而改振作,无形之利者乃大”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之洞的思想说明铁路在中国兼具物质和精神的“启蒙”作用,故选D项。其他选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排除。23.C考查中国的高速公路建设。根据2008年我国高速公路网布局方案,说明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考虑到偏远地区和中东部地区的协调发展,故选C项。其他选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排除。24.B考查新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的建设。根据材料“国家卫生部先后发布了《关于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指示》《关于预防霍乱的指示K关于防止流行性脑膜炎的指示》”“又先后颁发了《关于防疫站暂行办法》《食堂卫生管理暂行办法》《传染病管理办法》《饮用水水质标准X工业企业设计暂行卫生标准》《关于防治疟疾规划》”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举措利于为新中国卫生防疫事业的发展提供制度化保证,促进卫生防疫的规范化管理,故选B项。A项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C、D两项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25.(1)特点:艰难性和成熟性相结合: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结合;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4分,任答两点即可)(2)原因:内容违背了基本法理,文本设计上存在缺陷(因人设法违背了宪政的基础);政局动荡,当权者干涉;缺乏群众基础;权力架构混乱,没有处理好立法权和行政权之间的关系;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6分,任答三点即可)(3)启示:应积极借鉴和吸收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步的政治文明成果;与时俱进,坚持与国情相结合,实事求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创造稳定的国内和国际环境,处理好各权力之间的关系;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使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4分,言之有理即可)26.(1)背景:北方匈奴的威胁;汉初“无为而治”和“休养生息”政策,国力趋于强盛;汉武帝时期战争频繁,出现财政危机。(6分)(2)主要原因:维护新中国统一的需要;国家政策的指导;历史传统的影响;开展工业化建设的需求;人们建设边疆,振兴祖国的热情高涨。(4分,任答两点即可)历史作用:利于推动新疆经济建设发展;利于增强各民族团结;利于维护新疆的稳定:利于保卫边疆、巩固祖国统一。(4分,言之有理即可)27.示例:论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2分)论述:纵观新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程,我国的城市化极大地受到时局和政府政策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人民成为国家真正的主人,国民经济不断恢复和发展,伴随着农村进行的土地改革,和逐渐展开的工业化建设,工人农民建设祖国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因此,1950~1957年城市化进程加快;1958年,随着“大跃进”运动开展,大炼钢铁,工业发展的需要使得这一时期城市化进程加快;但伴随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造成的生产力的破坏,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1960年冬,中共中央对经济进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协调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关系,适当地对城市化进程进行了调整,因此,1958~1965年是城市化的剧烈波动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工商业,对内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城乡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增多,同时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恢复,很多知识青年逐步返回城市,因此,1979一1984年是城市化的恢复阶段。(8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极大受到时局的影响和政府政策的影响,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过程中,也将不断地形成市场化的城市发展机制,共同促进城乡的繁荣稳定。(2分)(“示例”仅作为参考答案,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28.(1)原因:清末新政的推动;地方势力的崛起;民族危机的加剧;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4分,任答两点即可)(2)特点:始于宗教感召的自发的民间行为;通过立法形式保障;慈善组织团体逐渐专业化、科学化;政府介入和民间机构相结合;市场化的趋势明显。(4分,任答两点即可)启示:关注弱势群体,追求社会公公正,促进社会和谐;积极发展民间慈善业,促进社会资源的整合;完善慈善法律,规范慈善行为;培养社会服务的专业人才。(4分,言之有理即可)【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参考答案第2页(共2页)】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