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全国100所名校高三月考卷·地理[24·G3YK(新高考)·地理-ZTB-必考-HUB]七试题

2024届全国100所名校高三月考卷·地理[24·G3YK(新高考)·地理-ZTB-必考-HUB]七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6天舟高考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该地常有海风出现,海风由海洋吹向陆地过程中,搬运海岸的沙粒,后遇到坡地阻挡,海风风速减弱,所携带的沙粒在坡地C处沉积。6.【答案】(1)方式:蠕移、跃移。过程:冬半年盛行西北风,粒径较大的沙粒以蠕移、跃移的方式向东南迁移;到达分界线河道后,大颗粒风沙沉降在河道中;夏季降水较多,河流径流量较大,将河中大颗粒泥沙输送到下游。(2)AB河段靠近毛乌素沙地,降水稀少、气候干旱;风力搬运作用较强;河流径流量较小、河道窄,对风沙输移的阻止作用小。(3)同意。理由:无定河长期存在,河道能阻止风沙向东南方向输移;可充分利用水源条件,植树种草,阻止沙地东扩。或不同意。理由:风力较强的年份,风沙可越过河道向东扩张;无定河水量不稳定,存在断流的可能性,风沙掩埋河道,沙地可能东扩。【解析】(1)根据材料“分界线的西北侧绝大部分被沙丘覆盖,地表物质以风沙为主,东南侧以黄土为主”可知,分界线西北侧沉积物的颗粒粒径较大,东南侧沉积物的颗粒粒径较小;读图b可知,蠕移和跃移的风沙粒径较大,悬移的风沙粒径较小;综上可推测MN段河道应是破坏了风沙的蠕移和跃移,因为蠕移和跃移的风沙粒径较大,该地冬半年盛行强劲的西北风,粒径较大的沙粒以蠕移和跃移的方式在地面上向东南移动,到达MN短河道后,大颗粒风沙难以越过河道而沉降在河道中;而粒径小的沙粒以悬移为主,不受河道的阻挡,越过河道后在河道东南侧沉降。夏季该地以东南风为主,降水集中,河流流量大,流速快,沉积在河道中的大颗粒泥沙被搬运到河流下游。(2)结合上题分析并读图可知,AB段河道地处流域西北部的毛乌素沙地,气候干旱,降水较少,以风力作用为主,风力侵蚀搬运作用强;该地降水稀少,河流径流量小,河道较窄,而且河道流向和盛行风向基本一致,易于风沙随风吹过河道,使河道两侧的沙粒物质组成基本一致,无法成为风沙一黄土分界线。(3)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若选择同意则理由是:无定河流域面积较大,将长期存在,而且当地可利用河水营造防护林,防风固沙,进一步加强对风沙的阻滞作用,从而使无定河可以长期发挥阻止毛乌素沙地东扩的作用。若选择不同意则理由是:无定河并不能阻止全部的风沙东移,仍有部分风沙可以越过河道继续向东扩张;无定河流域地处湿润向干旱转变的过渡区,降水变率大,水量不稳定,可能会出现长时间断流的现象;气候趋于干旱,风力作用增强,使河道被风沙掩埋,沙地可能继续东扩。7.【答案】(1)四海湖为西北一东南走向;湖中阻碍物较少,冬季盛行西北季风,在风的吹拂下,“冰汤圆”被湖水带到东南角聚集。(2)初冬,四海湖刚结冰,湖面没有完全封冻;移动的冰层,不断被大风带起的湖水推向岸边,冰层相互撞击,变成碎冰块;随着风浪的进一步推挤,气温的快速降低,碎冰块团成冰球;冰球不断在湖里翻滚,变大变圆。再次降温后,封冻在冰中。(3)冬季降温迅速,气温低;靠近冬季风发源地,冬季多大风天气;位于原地区,湖底地形坦不陡峭,利于碎冰块匀速移动;位于湿地公园内,湖水水质好,清澈度高。【解析】(1)“冰汤圆”形成后在风浪作用最终会被推到湖岸地带堆积,而吉林省此时处于冬季,盛行西北风,并且四海湖为西北一东南走向,与风向一致,并且湖中阻碍物较少,有利于冰汤圆在风的作用下被湖水搬运到东南角聚集,因此出现“冰汤圆”的位置应在湖的东南岸。(2)初冬冷空气南下,湖水降温较慢,四海湖表层湖水首先结成较小冰体,四海湖刚结冰,湖面没有完全封冻,强烈的冬季风使较小冰体之间相互碰撞挤压,形成碎冰块。风浪进一步推挤、加之气温的快速降低,冰块团成冰球,并不断在湖里生长,碰撞,磨圆,并向东南湖岸涌动,随着气温继续降低,湖水整体冻结,冰球被封冻在湖冰中,最终形成冰汤圆。(3)“冰汤圆”是湖中的碎冰在风浪作用下,在湖中接受冰水冻结而不断生长、相互摩擦而磨圆。因此形成这种冰球最基本的条件是需要冬季降温迅速,有较低的气温与接近冰水状态的冷湖水,由于四海湖位于吉林省,所以靠近冬季风发源地,多大风天气,四海湖有坦的湖底地形以利于碎冰块匀速移动从而堆积、磨圆。由于四海湖位于湿地公园内,湖水水质好,清澈度高,有利于冰汤圆现象被观察到。地理答案第68页(共80页)
本文标签: 高三月考卷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