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蒙大联考·2024届高三(10)一轮复习大联考历史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4天舟益考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一轮复习大联考历史)
安康市2023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联考试卷·历史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1.B考查西周分封制。通过材料可知,西周通过把王畿内的划分为“国人”,而分封到封地内的封君及国人与封国内的土著首领和上层人士互通婚姻,这有利于通过血缘关系凝聚力量,也推动了不同民族间文化的交流与互动,故B项正确。A项与题意相悖,故排除;材料体现不出分封制是否继承夏商的统治方式,故排除C项;疆域扩展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除D项2.B考查汉代的民族交融。根据材料,从出土的文物来看,很显然它不是匈奴人制作的饰品,只有可能是掠夺,或者有人赠予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对匈奴通过战争、和亲、贸易的方式将中原文化与器物传至北方,因而在现蒙古地区发掘出中原器物,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汉朝并未统辖蒙古全境,故排除A项;蒙古位于汉代的北方,丝绸之路的路线是由东向西,不是由南向北,故排除C项;行省制度是元朝建立的,故排除D项。3.,考查古代的基层治理。结合材料中“行政系统的末梢”“逐渐过渡为小区域共同体”“弓箭社”等信息说明,唐宋之后,私社增多,成为国家组织中的重要一环,说明基层治理出现变化,故C项正确。材料是强化了对地方治理,而不是下降,故排除A项;忠义社兴起是诸多因素的叠加,材料中的弓箭社是军事需要的结果,与理学无关,故排除B项;D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故排除4.D考查唐宋时期的君主专制统治。据材料可知,从唐代谏官到宋初谏院,再到后来谏院的撤销,反映了皇权逐渐不受限制,故D项正确。材料并不能反映宰相政务裁决能力的丧失,故排除A项;材料台谏合流与谏院的撤销并不是精简行政机构,而是确保皇权不受限制,故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皇权与中央机构关系的问题,不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中央集权无关,故排除C项5.C考查宋明理学。由题自中“朱子遗风…衣冠文士羞与武夫齿…四海溃弱”“儒者,却习成妇女态”等信息可知,颜元反对理学对士人的消极影响,故C项正确。宋明理学主张以纲常名教来束缚人性,且女性地位无论在家庭还是社会中都较低,故排除A项;材料中未提及“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故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相反,故排除6.D考查元代的大一统。根据材料“元朝的建立,中华文化多样性的现实得到普遍认可,‘四海为家’‘天下家’的观念深人人心”可知,材料是在强调元朝的建立促使大一统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真正建立,各民族间的融合真正实现“天下一家”的局面,这突出的是民族交融的作用,故D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说汉唐帝国地方独立性较强,且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项;材料中体现不出元代实行文化专制,而是体现一种民族文化间的交融,故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是强调大一统的进程,故排除C项。7.A考查中华文化的影响。结合材料中“不少国家国王也慕名而来”“其中3位因仰慕明朝文明”等信息可知,随着中国文化海外影响力的扩大,在许多南洋国家的影响力剧增,彰显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和深远影响,故A项正确。其余三项与材料信息无直接关系,故排除8.A考查明清时期的商帮。明清时期,伴随商品经济发展,徽商集团崛起,文学创作和史志编纂中对徽商都给予了一定的关注,故A项正确。“逐渐走向衰落”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项;明清时期,政府仍在施行抑商政策,“推崇”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项;明清小说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徽商中也确有“贪财吝啬”之人,故排除D项9.C考查鸦片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海的兴起源自鸦片战争后的开埠通商,城市以商埠区为主,故C项正确。北京、西安都曾是古代都城,老城区较大,故排除A、B两项;深圳是改革开放后兴起的城市,并不是近代兴起的,故排除D项。10.B考查太平天国运动。根据材料,太平军所到之处,出现了“没收地主、官僚的财产,焚毁田契、债券,限制地主收租的斗争场面太平天国把一些庙宇祠堂占有的土地、公田和逃亡地主的土地没收,分给没有土地的农民耕种”,这些与地主的斗争以及把土地分给没有土地耕种的农民的做法,体现出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封建的斗争精神,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小农阶层的局限性,故排除A项;材料主要是说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封建的斗争精神,并未涉及社会转型,故排除C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11.B.考查近代中国城市的发展。材料指出,汕头充满浓烈的近代城市气息是由于“基础设施从无到有,从有到全,形成了·完整一体的近代设施体系”,故B项正确。虽然汕头是因开埠而崛起的新兴滨海港口城市,但材料不能说明近代汕头发展的半殖民地色彩,故排除A项;近代汕头的基础设施建设只是“在许多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不是标杆,故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汕头基础设施建设与近代化的关系,并未涉及中西文化的更替,故排除D项12.C考查八国联军侵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00年,八国联军进行了侵华战争,清政府面临外患的危机:结合材料,根据“东南互保”内容分析,在清政府向列强宣战情况下,东南各省督抚为了地方利益与列强“互保”,由此可知,清政府又面临中央集权统治受到挑战的困境,故C项正确。“东南互保”反映的是东南各省督抚与清廷、列强之间的关系,不是清朝对外制度的变化,故排除A项;“东南互保”没有使中外关系性质发生根本性改变,故排除B项;“东南互保”反映东南各省督抚民族国家意识浓厚的说法不合理,故排除D项13.C考查晚清的统治。从预备立宪的方案部分内容可知,清廷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实行政治改革,客观上推动了我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发展,故C项正确。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其结果不仅没有化解清廷面临的政治困局反而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故排除A项;预备立宪前提还是保留君主,因而没有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故排除B项;预备立宪加剧了各类矛盾,加速了反清革命的到来,故排除D项14.A考查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根据材料,五四运动以后到处谈新思潮,到处都看见新出版品,且新出版品骤然增至四百余种之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有利于推动近代国人的思想解放,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五四运动有利于推动社会新思潮的传播,并未涉及科学,故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开启了”,故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15.B考查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材料中的活动均与国货有关,说明这些活动意在鼓励民众购买国货,倡导民族主义消费观,故B项正确。A项并非这些活动的主要目的,故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对国货的宣传,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材料并未体现对抗战前线的支援,故排除D项16.C考查抗战时期民族工业的内迁。据材料可知,内迁企业涵盖面广,很多是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企业,这【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联考试卷·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