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采众长 名校联考 智传天下·2024届高三总复习·月考卷(一)历史(XS4J)答案
 
    博采众长 名校联考 智传天下·2024届高三总复习·月考卷(一)历史(XS4J)答案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6天舟高考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历史(XS4J)答案) 教学金国©©所名接单元测试示范寒之札记产阶级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发展成为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化运动,故答案为C项。此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并未改变,排除A项;B项所述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新文化运动阵营走向分裂的标志是“问题与主义之争”,排除D项答案:C19.五四爱国运动后中国思想界出现一个明显特点,就是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否定封建主义的同时,也开始怀疑以至于放弃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转而向往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现时和将来的人类共同的思想”。材料表明,五四运动A.动摇了儒家文化的统治地位B.证明资产阶级道路在中国行不通C.促进了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D.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传播解析:由材料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否定封建主义的同时,也开始怀疑以至于放弃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转而向往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现时和将来的人类共同的思想”等信息可知,五四运动促进了部分国人思想的改变,为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故答案为D项。A项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答案:D20.下表所示是1919~1922年以李达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所撰写的文章。这一情形可用于说明人物文章李达《什么叫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目的》杨匏安《马克思主义》李汉俊《唯物史观不是什么?》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传播B.社会普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C.马克思主义已经与工农结合D.十月革命对中国影响比较大解析:由材料可知,1919一1922年,中国出现了一批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和文章,这表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故答案为A项。B、C两项所述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D项所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答案:A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1题15分,第22题25分,第23题20分,共60分。)21.论战在中国近代史上多次出现,其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改良派与革命派在甲午战争后相继登场,即以各自的思想主张表现出它们的不同面貌。但在维新运动的高潮中,互不千预,且以互为中国的前途履险而默认。但到1903年,孙中山在《敬告同乡书》中公开宣布:“革命、保皇二事决分两途,如黑白之不能混淆,如东西之不能易位。”他的话表达了对改良派的失望,同时又明确地划分了革命与改良两个阵营的界线。章太炎在同一年发表的文章,则用更加尖刻的语言说明了两者的对立,从而揭开了革命和改良大论战的序幕。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结合近代中国史实,对近代历史上的论战(一点或整体)自拟论题,并展开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不能重复材料。)(15分)答案:[示例]论题: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有利于解放思想,推动中国的进步。(3分)评析:1895年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中国的民族矛盾空前尖锐,救亡图存成了中国社会的急迫需求。日本明治维新的成效与中国洋务运动破产的对照,使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认识到,必须从政治制度领域入手进行改革,才能挽救民族危亡。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宣传维新变法,维新运动高涨,这引起封建顽固势力的仇恨和攻击,于是一场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开始了。论战主要围绕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等问题进行。论战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仅仅学西方的器物不能挽救中国,要进一步学西方的制度。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推动了中国的进步。38【23DY·历史-R-必修3-QG】
    教学金国©©所名接单元测试示范寒之札记产阶级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发展成为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化运动,故答案为C项。此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并未改变,排除A项;B项所述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新文化运动阵营走向分裂的标志是“问题与主义之争”,排除D项答案:C19.五四爱国运动后中国思想界出现一个明显特点,就是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否定封建主义的同时,也开始怀疑以至于放弃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转而向往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现时和将来的人类共同的思想”。材料表明,五四运动A.动摇了儒家文化的统治地位B.证明资产阶级道路在中国行不通C.促进了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D.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传播解析:由材料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否定封建主义的同时,也开始怀疑以至于放弃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转而向往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现时和将来的人类共同的思想”等信息可知,五四运动促进了部分国人思想的改变,为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故答案为D项。A项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答案:D20.下表所示是1919~1922年以李达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所撰写的文章。这一情形可用于说明人物文章李达《什么叫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目的》杨匏安《马克思主义》李汉俊《唯物史观不是什么?》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传播B.社会普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C.马克思主义已经与工农结合D.十月革命对中国影响比较大解析:由材料可知,1919一1922年,中国出现了一批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和文章,这表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故答案为A项。B、C两项所述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D项所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答案:A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1题15分,第22题25分,第23题20分,共60分。)21.论战在中国近代史上多次出现,其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改良派与革命派在甲午战争后相继登场,即以各自的思想主张表现出它们的不同面貌。但在维新运动的高潮中,互不千预,且以互为中国的前途履险而默认。但到1903年,孙中山在《敬告同乡书》中公开宣布:“革命、保皇二事决分两途,如黑白之不能混淆,如东西之不能易位。”他的话表达了对改良派的失望,同时又明确地划分了革命与改良两个阵营的界线。章太炎在同一年发表的文章,则用更加尖刻的语言说明了两者的对立,从而揭开了革命和改良大论战的序幕。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结合近代中国史实,对近代历史上的论战(一点或整体)自拟论题,并展开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不能重复材料。)(15分)答案:[示例]论题: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有利于解放思想,推动中国的进步。(3分)评析:1895年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中国的民族矛盾空前尖锐,救亡图存成了中国社会的急迫需求。日本明治维新的成效与中国洋务运动破产的对照,使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认识到,必须从政治制度领域入手进行改革,才能挽救民族危亡。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宣传维新变法,维新运动高涨,这引起封建顽固势力的仇恨和攻击,于是一场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开始了。论战主要围绕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等问题进行。论战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仅仅学西方的器物不能挽救中国,要进一步学西方的制度。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推动了中国的进步。38【23DY·历史-R-必修3-QG】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