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中三年级摸底考试语文答案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4天舟益考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介绍。
1、2024山东语文三模
2、山东省高三摸底考试2024
3、2024山东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
4、2024山东省高三期末模拟语文
5、山东省高三三模试题2024语文
6、山东省2024年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7、2024山东省三模
8、2024山东省高三三模
9、山东省2024高三期末考试
10、2024山东各地市三模试题

诗岂是可以从字面上仿效的吗?没有陶渊明那种对宇宙和人生的彻悟,那种不以诗为诗的超脱态度,单从风格、字句上学习是学不好的。哲学思维、科学思维和诗(艺术)的思维,是人类的三种既相关又不同的思维方式。诗的思维是具象的、感性的,而且常常是跳跃的、片断的,本不大适合作哲学的思考,然而陶渊明巧妙地把两者融合在一起了。他的思考在当时支持他不与腐朽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躬耕于庐山之下,干干净净地度过了一生。在今天,当物欲几乎要统治人的精神使人成为它的奴隶时,曾经支持过陶渊明的那种智慧和力量也许能给当代人一点帮助,使人站立起来。(摘编自袁行霈《陶渊明的哲学思考》)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源于自身生活体验、具有实践性、具有顿悟性,是陶渊明的哲学思考的三个鲜明特点。B.陶诗虽然还受玄言诗的影响,但是在诗意和表达的哲理方面都有更高的境界和品格。C.陶渊明有一双慧眼,能从具象中领悟人生真谛,这使他获得了彻悟人生的哲人智慧。D,王、孟、韦、柳诸人仿效陶诗却不得陶诗真谛,其原因在于缺乏对宇宙和人生的彻悟。【答案】B【解析】A项,“具有顿悟性”概括有误。根据原文第一段可知,陶渊明的哲学思考的第三个特点是“以诗的形式表现”,而且原文“这使它类似南宗禅的顿悟”表明是“类似…顿悟”,而非“顿悟”。C项,关系颠倒,根据原文第四段可知,是因为陶渊明先具备彻悟人生的哲人智慧,然后才能“有一双慧眼,能从具象中领悟人生真谛”。D项,“其原因在于缺乏对宇宙和人生的彻悟”以偏概全。根据原文第七段可知,这只是原因之一,其原因还有“那种不以诗为诗的超脱态度”。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关于陶渊明的哲学思考既指出其鲜明的特点,又对其内容进行精准而深刻的评析。B.文章从慧眼、心境、对待诗的态度三方面论述陶渊明深刻的哲学思考对诗歌创作的影响。C.文章将杜甫、王安石、王之涣与陶渊明作诗进行对比,强调陶渊明作诗不求刻意雕琢。D.文章通过呈现诗的思维与哲学思维之间的差异,彰显陶诗巧妙融合这两种思维的特点。【答案】C【解析】文章用王之涣的例子不是“强调陶渊明作诗不求刻意雕琢”,而是通过两者对比表现陶渊明作诗“无逞才祈誉之心”。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陶渊明以返归“真我”应对社会腐朽,虽无法医治社会,但可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B.与陶诗相比,在激昂情绪之下完成的诗作,其悠然的气度与透彻的力量会有所逊色。C.玄言诗之所以缺乏诗意,与它未能将哲学思维与诗的思维有机融合有着密切的关系。D.当下,人们如果能够汲取陶渊明哲学思考中的精神成果,也许可以摆脱物欲的奴役。【答案】B【解析】推断不当。根据原文第五段可知,陶渊明的作诗方式能让自己的作品内蕴激情,因而“自有一种悠然的气度和透彻的力量”,但不能由此扩大范围而得出“与陶诗相比,在激昂情绪之下完成的诗作,其悠然的气度与透彻的力量会有所逊色”的结论。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9分)新时代美好生活离不开充盈的文化滋养和审美支撑,中华美学独有的意境与韵味,既体现于文艺作品中,也融注在造物设计里,它是华夏祖先以独特的生命感知和哲学理念进行文化创造的结晶,至今散发着无穷魅力与蓬勃生命力,成为我们创造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深厚滋养。中国古典诗词、水墨山水画以含蓄内敛为主要特征,善于摹写内在神韵的微妙玄奥,体现了老子哲学中“为腹不为目”的精神内蕴。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把桃花芳菲的时空转换产生的生命感知作为诗歌意境营造的重心,淡去了自然界季节的更替流转,而将笔墨指向内在心灵生命感悟。唐代画家张文通所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艺术家在“师法自然”中对造化之物的感受与体悟作用,使艺术在主客体融合中达到心灵层面的圆融自足。中国山水画构筑的艺术世界里,贯串着道禅哲学“既雕且琢,复归于朴”的艺术理念,使得简括空灵、大巧若拙、虚实相生成为中国艺术最具标志性的美学旨趣,其中包含着独特的审美智慧与创造手法,可为新时代创造美好生活提供丰富的美学滋养。古代艺术家对意境营造特别推崇,这不仅体现在诗文绘画等艺文创作中,而且延伸到造物文化领域。园林、家具、盆景、建筑、日常器物的功能属性常被有意无意地淡化,人们更注重器物所承载的礼仪、情感乃至伦理内涵。强调造型的简约与洗练,使器用之物蕴含丰厚的美学内涵、人文意趣。所谓“器以载道,物以传情”,正表达了中华造·8·
本文标签: